近日,安徽蕪湖一所高校開學,用云梯幫學生搬行李。據(jù)報道,云梯是校方租用的,能直接將行李搬運到想去的樓層,免去了學生們上下樓的麻煩。事情雖小,卻折射出學校的人文情懷。設身處地換位思考、將心比心體諒成全,人性化服務的背后,說到底是高校對學生們的尊重和善待。“租用云梯幫學生搬行李”并非角色義務,而是一種主動的責任和擔當;一個將學生真正放在心上的學校,不僅能讓學生們感受到愛,也會在心中埋下一顆顆善的種子。
高校不僅是一個學習的場所,也是一個生活社區(qū);學生們在校園里的生活品質(zhì)如何,和學校的角色扮演密不可分。食堂飯菜的口感如何、夜晚路燈是否明亮、校園文化活動是否豐富多彩,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們的獲得感。那些在校期間感受到學校無微不至關(guān)愛與呵護的學生們,即使畢業(yè)后離開校園,也依然對母校充滿深深的眷戀與情感。
在利益主體多元化、價值觀念多樣化的當下,不同的人難免會“七嘴八舌”。有的人覺得,大學生應該學會自力更生,搬行李也是一種勞動教育;有的人認為,過度依賴工具,會形成惰性養(yǎng)懶人……過去學生搬行李囿于條件限制不得不手提肩扛,如今有了更便利的工具和方式,何樂而不為?開展勞動教育的路徑有很多,沒必要采取一種自討苦吃的方式。
服務做到學生的心坎上,通過具體而微的細節(jié)讓學生們感受到學校的貼心與暖心;將尊重和善待學生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,也會在無形之中起到春風化雨、潤物無聲的作用。希望這類“別人家的學校”能夠多些,再多些。